主日圣言及反省

甲年(瑪竇)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:母親的信德

Aug 16, 2020
 福音記載耶穌治好客納罕婦人附魔的女兒,但明顯地重心並不在驅魔的奇蹟上,因為魔鬼及附魔者都沒有在故事中出現過。耶穌和那客納罕婦人才是故事的主角,特別是耶穌稱讚那婦人的信德。

 故事的上文是耶穌就潔與不潔的風俗問題與經師及法利塞人爭辯。這些風俗已成為以色列人的行為準則,不要與不潔的東西接觸,否則自己也沾染不潔,例如:不要接觸外邦人,免受玷污。今日福音的事件,也能為這潔淨問題提供一個答案。

 故事提到耶穌「來到」提洛和漆東一帶,原文是「退到」那些地方的意思。那處是加里肋亞以北,客納罕人聚居的地方。猶太人不會去,因為是不潔之地;他們也不敢去,因為是敵人的地區。客納罕人和以色列人從梅瑟的時代開始,就已經是死敵。耶穌退到那個地區,一方面教育門徒消除錯誤的潔淨標準,另一方面是要寧靜時刻,沒有人會來騷擾祂,因為那是一般以色列人不敢去的地方。此寧靜時刻非常重要,因為不久祂要往南行,踏上祂不歸之路。但這個寧靜時刻,卻被一位客納罕婦人高聲呼叫破壞了。

 這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,在人們面前高呼大叫是很不體面的事,別人以為她瘋了。一個客納罕婦人向一位猶太男子高聲哀求,更加不可思議,可能被族人看成奇恥大辱。但這婦人為了自己女兒的痊癒,甘願承受一切羞辱及譴責。當門徒不勝其煩的時候,耶穌卻欣賞這婦人的愛心,並有意提昇她。

 祂首先指出猶太人對救恩有優先性:「我被派遣,只是為了以色列家族的亡羊」。但那婦人立刻用行動去回應,她最初稱耶穌為「達味之子」,即一位像達味一樣有能力的人,與耶穌接觸後,便上前「叩拜祂」,相信祂來自天上的身份。耶穌用「小狗」比喻外邦人,是沒有侮辱的意思,反而語帶機鋒,暗含「寵物」之意。那婦人聽出耶穌弦外之音,立刻機智地回應:「小狗也可吃到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哩!」意思是說:我們外邦人不敢像子女一樣與主人同桌共食,能像小狗一樣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東西也滿足了。

 耶穌不能不欣賞那婦人的智慧與信德。以色列人總把別人排斥在外面,但那客納罕婦人卻謙遜地承認無資格當子女,但求天主憐憫,天主一點點的恩寵,也使她受用不盡,難怪耶穌稱讚她信德大。耶穌會因別人的信德而行奇蹟,但稱讚人信德大,福音只記載過兩次。一次是對一位百夫長,另一次是今日福音中的婦人,而兩人都是外邦人,都是謙遜地為所愛的人向耶穌請求。我們可見到愛心與信德的重要,外在的潔淨風俗、法律、血統,並非得救恩最重要的東西。

 讓我們為有愛心而未信主的人祈禱,天主不會拒絕有愛心的人,愛心使人走近天主。求天主使有愛心的人進一步有信德。我們也彼此代禱,求天主使我們有開放的心,接納天主慷慨地把救恩也賜給非基督徒,像今日福音記載,救恩來到客納罕人身上,甚至接受那婦人的信德,比跟隨耶穌多時的門徒還要大。